妊娠母豬感染布魯氏菌病的診斷與防治
時間:2021-05-10 07:42:41
豬布魯氏菌病由布魯氏菌(布魯氏菌)引起,布魯氏菌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,其特征是懷孕母豬流產以及公豬通過皮膚、粘膜、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身體引起的睪丸炎。是國家二級動物疫病,對畜牧業發展和人類健康危害極大。主要表現為母豬流產、早產、死產和死胎,正?;蛟绠a的母豬產生弱子代疾病,其特點是臨床癥狀增加。
流產前,病豬的主要表現為厭食或厭食,體溫升高(40℃以上),其次為流產、早產、死產、死胎(妊娠后期母豬較多),由于母豬吃胎兒和胎盤,一般不易發現早期流產;胎盤停滯;有些陰道流出紅色或粉紅色的粘液分泌物。有些母豬有紅色或紫色的皮膚;正?;蛟绠a的母豬通常會產下虛弱的仔豬,3~4天后仔豬會出現燒焦和消瘦,導致死亡率增加,以及死胎和木乃伊。在1頭病公豬中發現一側睪丸腫脹和嘔吐。
尸檢病灶。
對3頭流產后死亡的母豬進行尸檢。常見病變為子宮粘膜增厚,粘膜上有灰色膿性物質。死胎胎膜呈透明膠狀,表面有紅褐色瘀斑;在少數病例中,胎膜內有彌漫性灰白色高粱米顆粒結節。如果切除結節,可擠出黃白色膿液;腹股溝和腸系膜淋巴結稍腫大,斷面呈黃白色;其他實質器官和消化道未見明顯變化。
實驗室檢測。
采集20份血清樣本和2份死胎,送農業大學農業部預防獸醫重點開放實驗室檢測。結果表明,RT-pCR檢測到20份pRRSV血清中Nsp2和N蛋白基因均為陰性;20份血清中有6份布魯氏菌病陽性,凝集值大于1:100,其他血清均為陰性。因此,妊娠母豬流產的主要原因是引進豬群中的布魯氏菌感染。預防和控制措施。嚴格消毒。
① 豬圈、場地、喂食槽及各種被流產污染的喂食器具使用5%的賴氨酸和2%的苛性鈉溶液。② 消毒后,所有流產死胎、胎衣、木乃伊胎兒和產道分泌物均應放入生物坑中進行無害化處理,并徹底清理和焚燒已排出體外的上述污染物。③ 另外兩條生產線的空妊娠母豬舍、妊娠母豬舍和產房,每天用“強氯霉素”和“百毒液”交替消毒一次,連續消毒7天。④ 對生產區(包括飼料儲存加工車間、生產區網道、污水通道、豬舍值班室、豬舍周邊環境)進行徹底清潔,每周用2%堿液噴霧消毒l次,直至疾病得到控制,恢復常規消毒程序。5、生產區、豬場消毒池內的消毒液應保持有效濃度,每周1次。用2%苛性鈉水溶液消毒一次。加強管理。
在同一家中流產和未流產的母豬應嚴格與其他兩條生產線隔離,定期消毒,專人管理。嚴禁流動清管器,防止人員交叉房屋和相互使用器具。喂食和分娩人員應穿戴防護服、膠靴、手套和口罩,以防止感染。嚴格杜絕。
確診布魯氏菌病后,在內蒙古獸醫站防疫檢查員的監督指導下,將實驗室檢測結果呈陽性的6頭母豬和重病母豬全部屠宰燒死。
藥物預防。
這種疾病以預防為主,沒有治療價值。流產后母豬注射催產素2/頭;同時注射青霉素(160單位)和鏈霉素(100單位)×1,用10ml安乃近稀釋,每日兩次,共3天。對于整個母豬群(包括空母豬、懷孕母豬、后備母豬和哺乳母豬),每噸飼料應添加600克土霉素粉,持續10天。
加強檢疫。
加強對整個種豬群的檢疫和清除,每月定期檢疫一次,對陽性豬按照國家規定及時無害化處理,逐步凈化疾病。同時,加強引進種豬的檢疫和隔離飼養,防止疫情的傳入和傳播。
提示: 內容來自網友投稿,內容真實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