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備母豬附紅體與弓形體蟲混染防控措施
時間:2021-05-10 07:42:35
核心提示:附紅細胞體病是一種由立克次體引起的散發性熱溶血性人畜共患病。病豬表現為急性黃疸貧血和發熱;弓形蟲病是一種由多種動物和人類有核細胞引起的人畜共患病。通過對豬場豬附紅細胞體與弓形蟲混合感染的診治,從發病率、臨床癥狀、尸檢變化、實驗室診斷和治療等方面進行了闡述。2010年5月18日的發病率為2。武夷山沙縣某養豬場共引進母豬300頭。平均體重為60至80公斤。5月23日,豬開始發育??股刂委熜Ч幻黠@。截至6月1日,該病發病率已達84例,發病率為28%,死亡3例,死亡率3.57%。
臨床癥狀。
病豬體溫升高40℃-42℃,表現為流熱過度、毛發粗糙、抑郁、咳嗽、食欲不振甚至食欲不振。呼吸加快,出現腹式呼吸,鼻孔有粘液膿性分泌物,結膜發紺,部分病豬皮膚呈紅色、蒼白或黃色,耳端、四肢、腹部、下大腿、內髖等部位出現紫紅色斑塊,部分病豬耳緣形成痂,耳尖干性壞死,初期便秘,糞便呈帶膿性粘液的小球狀,后期變稀,為煤焦油狀。有些人有肌肉震顫、抽搐、步態不穩等癥狀。大多數豬有嘔吐和腹瀉、嚴重哮喘、呼吸困難和窒息。
三種,病理變化,。
檢查,3例豬,仔細觀察觀察基本相同:病變為皮下黃色染料,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出血點,肌肉蒼白水腫,血液稀薄淡紅色,凝固不良,胸腔積液,腹腔積液,心包積水,肺水腫,出血,肺間質增寬,氣管和支氣管內有大量粘液泡。脾臟和胰腺腫脹并出血,肝臟腫脹并呈黃褐色,胰腺有出血點或壞死灶,并伴有大粒大米。腎臟呈土黃色,散在點狀出血,腎臟表面有輕微隆起的灰白色病變。
實驗室檢查。
血液涂片:先采集重病豬的血液,滴在玻片上。血液稀薄,回流。血液自然風干后,用Giemsa染色并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。發現圓形、橢圓形、圓形和桿狀閃光體附著在紅細胞表面,在血漿中游離。疾病材料鏡檢:無菌收集的肝臟、淋巴結和心包積液涂片自然干燥,用甲醇固定。Giemsa染色后鏡檢觀察發現,弓形蟲營養素含量不同,呈新月形和香蕉形。
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及化療診斷,制定診斷治療方案和防治措施。
診斷為附紅細胞體與弓形蟲混合感染。在治療過程中,我們采用了以下治療方法。用藥5天后,病豬基本痊愈,治療率為96.4%。
消毒劑的選擇:首先對病豬進行隔離,對豬舍進行清潔,定期對豬舍、周圍環境和生產工具進行徹底消毒,一般采用消毒1號消毒(碘制劑)。
對市場病豬和糞便進行無污染處理。
給豬添加藥物:① 1000g全能(10%強力霉素)和1000g磺甲基(磺胺-a)和免疫激活肽(黃芪多糖)1000g混合材料,1t喂養5天。② 飲用水:500克多維水,1000公斤水,一周飲用水。③ 對于不食用的重病豬:每公斤0.2ml紅高粱(磺胺甲氧基嘧啶),每天一次,一個療程5天。替米仙(土霉素)肌注0.1ml/kg體重,穴位注射,每日1次,療程5天。
加強飼養管理,提高豬的營養水平,減輕豬的壓力。
加強驅蟲工作,提高豬的抵抗力,減少發病機會。加強滅鼠滅蚊工作,杜絕疾病傳播。
提示: 內容來自網友投稿,內容真實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