豬魏氏梭菌病的診斷和防治
時間:2021-04-17 05:43:04
豬的魏氏梭菌病,我相信你應該看到它,但你可能不熟悉它。又稱梭狀芽孢桿菌腸炎、豬傳染性壞死性腸炎和仔豬腸毒血癥,俗稱仔豬紅色痢疾。該病是一種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傳染病。所有年齡段的豬,無論性別,都可能全年都有。發病率不高,但死亡率很高。它是嚴重危害養豬業的一種重要病害。為了引起廣大農民對該病的足夠重視,有以下觀點:
臨床癥狀。
發病豬情緒低落,食欲下降或排泄物減少,排出酸臭的黃褐色或水樣糞便,體溫上升到40~41℃,而且喝酒的欲望增加了。病豬鼻腔干燥,皮膚、四肢和耳朵發紺,口鼻有白色泡沫,呼吸困難。死后,豬出現腹脹,腹壁出現彌漫性充血,并有少量肛門外翻。
尸檢變化。
主要病變在小腸,有時延伸至回腸前部,腸粘膜和粘膜下層大量出血,腸壁暗紅色,血管充盈處有紅色樹突,部分腸段與正常腸段邊界明顯,腸內容物呈深紅色液體,腸系膜淋巴結呈鮮紅色,空腸絨毛壞死。胃擴張,胃內有食物,幽門周圍和附近胃壁充血,胃粘膜喪失,腎臟有小出血點。
病原學特征。
產氣莢膜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梭菌,可產生孢子并形成特殊膠囊。廣泛分布于自然界,見于土壤、污水、飼料、糞便和人畜胃腸道。它是一種條件致病菌。該細菌可產生至少15種毒素,并可導致人類和多種動物疾病。
診斷。
組織涂片顯微鏡檢查顯示,兩端為革蘭氏陽性、鈍圓形和短桿狀直桿菌,單獨存在或排列成鏈。亞甲藍染色呈藍色,兩端鈍圓,短桿狀或直桿狀,單生或成鏈排列。
分離和培養結果在接種有疾病物質的培養基中厭氧培養48小時后,細菌在血液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生長。菌落形態為灰色,圓形突起,邊緣整齊,表面光滑,半透明,呈α、β雙溶血環;好氧培養無細菌生長;在液體培養基中,厭氧培養顯示出均勻的濁度和氣泡。藥敏試驗結果對青霉素和硫霉素高度敏感;對四環素、土霉素和金霉素中度敏感;它對鏈霉素、卡那霉素和粘桿菌耐藥??偨Y和經驗產氣莢膜梭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,可導致各種牲畜的疾病和死亡。它可以感染各種牲畜,但豬是常見的。它發生在世界各地,通常以區域性的方式。仔豬從出生到大約一周大時易感,且隨著日齡的增加,易感性降低。
該病可由各種不利應激因素引起,如豬密度過大、通風不良、溫度突變、盤旋、群居、打架等。通過加強飼養管理,降低飼養密度,改善通風條件,注意夏季降溫,冬季保暖,及時清除糞便,及時更換污染物或濕墊草,可預防該病的發生,定期有效消毒。
豬魏氏梭菌病具有發病急、病程短、不分季節、不定期的特點。一般的抗生素治療很難奏效。因此,應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。通常,母豬應進行免疫接種,以使仔豬在易感期獲得被動免疫。魏氏梭菌多價疫苗可用于疫苗接種。一般來說,分娩前一個月肌肉注射一次,兩周后再次注射。母豬可以免疫,仔豬出生后通過吮吸母豬初乳獲得被動免疫。還應考慮到仔豬在20日齡時應免疫一次。
提示: 內容來自網友投稿,內容真實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