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鈴薯黑痣病的特點及防治是什么
時間:2021-12-15 13:40:00
馬鈴薯黑痣病、幼芽病,挖掘前部分腐爛,形成芽腐病,導致缺苗。出土后,原株下部葉片變黃,莖基部形成1-6cm大小的褐色凹陷點。病斑或莖基部常覆蓋灰色菌絲層。有時莖基部和塊莖產生不同大小和形狀的菌核,塊狀或片狀,分散或聚集。
輕者癥狀不明顯,重者枯萎或頂部枯萎,或葉片呈船形彎曲,心葉節間長,有紫紅色色素。嚴重情況下,莖節腋芽中出現紫紅色或綠色的氣生塊莖,或地下莖基部出現許多無經濟價值的小馬鈴薯,表面散布許多黑褐色菌核。
發病規律。
帶菌核在病馬鈴薯上越冬或留在土壤中越冬。病種馬鈴薯是來年的主要傳染源,也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載體。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,細菌從土壤的根或莖基侵入并引起疾病。
防治方法。
1.選擇無病種馬鈴薯,培育無病壯苗,建立無病保留種田。
2.在病害嚴重的地區,特別是在高海拔寒冷山區,應特別注意適當的栽培,防止早播。
3.田間一旦發現病株,應及時將病株移走,深埋于種植區外,并在病穴內用石灰消毒。
提示: 內容來自網友投稿,內容真實僅供參考